镂月裁云承悠悠古风 ,塑石阐法铸飒飒新意
——访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姚仲达
姚仲达,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寿山石动物圆雕、印钮雕与雕刻理论研究。受聘为杭州金石全形拓非遗中心印钮艺术研究所所长、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建商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学校雕刻艺术高级指导老师。在全国专业书刊上发表十数篇钮離学术 论文,多次赴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区举办作品展。现任福建省寿山石雕刻艺术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华印石收藏学会名誉顾问、福建省 篆刻学会理事、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印为政鉴,钮向文生。一方印玺脱胎于金石造化,历经千雕万琢,方成大器。金石艺术家们自我锤炼的过程,与印玺、印钮的诞生过程一般无二。
从姚仲达手中诞生的印钮,你能找到历史的影子,也能见证当时的繁荣,这种复杂的韵味,是姚仲达对金石的雕琢,也是对自己的锤炼。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于2003年被确定为“国石”候选石。
得益于出色的原材,寿山石印钮雕刻的艺术历史十分悠久,但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今天,一类艺术作品如何能在新时达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何能使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姚仲达夙兴夜寐,勤耕不辍的动力,正是在解答这两个问题。
守一脉渊远刀技 ,树一派金石新风
“守正,守的是寿山石印钮雕刻技法的传承,创新,创的是形式上的新、元素上的新、探索上的新、品鉴上的新。守正固其道,创新成其大,这是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姚仲达说道。
古印气韵十足,今法活力四射,姚仲达的作品就是对“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这句话最经典的解释。与古人对话,同当代问道,将古印的气韵与当代元素有机融合,去体现古法传承下演进的鲜活生命力,姚仲达诠释了数十年来对寿山石印钮雕刻技法的研究心得——“以心役物,问情于石”。
这八个字,浓缩了姚仲达在技艺传承道路上的虔诚,概括了他求知探索过程中那颗金石可镂的问道之心。在古今雕刻大师当中,姚仲达受杨玉璇影响最深,在具体技法上,他雕琢最多的是出现于西汉时期的玉雕技法“汉八刀”,这种技法的精髓,就是摒弃一切技法,追根溯源,大道至简,充分展现玉石本身的肌理、特性。
杨玉璇的刮刀技巧为引,“汉八刀”的传承为眼,姚仲达自己的苦心孤诣,则是他在守正创新之路上的动力源泉。
他对传统满怀虔诚,在寻觅古法的道路上踏遍众多博物馆,其间心无旁骛,专注无比,“与古人对话,并非只是‘看看、听听’,而是要还原其场景,临摹其技法,去体会古人在创作时的心境,金石无言,但历史有语,玉石雕刻不是重塑玉石之形态,而是赋予玉石灵魂。”姚仲达解释道。
对文化及历史的追寻,让姚仲达完成了从“工者”到“艺者”的蜕变,拙朴但圆融的刀技,犹如龙蛇走笔般的运刀,水墨韵味十足的构型,山水之意的大胆留白,在无透中寻求通透,在饱满中寻求空灵,在至繁中归于至简,不求重塑万象,但知大音希声——有匠心但无匠气,有工笔但更富文心,姚仲达传承中寻得了创新的超脱。
这种超脱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更稳明显,以近年完工的《六牙白象》这一作品为例,姚仲达选取的主题是为传统主题,但在形象表现中,摒弃了这一题材的传统表现形式——传统表现形式中,白象威猛异常,但在姚仲达的刻刀之下,一直卧座莲花、体态灵动、至善至柔的动人白象仿佛要跳出金石之体的束缚,用纯洁的灵魂去荡涤执玺之人内心的杂念,这样令人心生平静、雀跃欢喜的作品,恰恰是古法传承中最重要的生命力所在——传承其技法、创新其形式、追溯其根源、繁茂其枝芽,姚仲达数十年的心血归集,大抵如此。
对于技法的研究到了这般境地,出书立作,指导后人,是肩上更重的责任,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姚仲达对于金石作品的技法研究、作品集被汇订成册,先后出版或主编了教材《寿山石技艺雕刻技法丛书》中的《寿山石大图解•古兽钮雕》、《唯美•姚仲达精品集》、《姚仲达印钮雕艺术》、《中国古代玺印钮制》、《问石论艺姚仲达师生作品集》等拙作或刊物,为寿山石印钮雕刻的守正创新,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此,姚仲达与寿山石的关系,或许可以定义为互相成就的共生关系,他早已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作品的风格、主题异彩纷呈,将这些精彩的作品串联起来的并不是某一种风格或某一个师家传承——说到底,“守正创新”是一切的纽带。无论是表现爱情的《连理兽》还是要跃出印体扶摇直上的《鲲鹏》,抑或是形态生动、引人遐思的《飞熊神兽》,这条纽带将一件件作品串起,并完成了与历史脉搏的连接。
问石 论风骨相承, 问迹 论孜孜匠心
多年的技艺精进、雕琢,迸发之时必将释放出更加炫目的光彩。
2020年9月30日下午,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中国民协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问石论艺——姚仲达师生印钮艺术雕刻展”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云在楼开幕。展览展出姚仲达先生及其学生精心创作的260余枚印钮作品。
此次展览名家云集,是一次印钮雕刻艺术与篆刻艺术互相应承的盛会,“我们展览的目的与功利性无关,一种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如果艺术形式脱离了号召力与普世的鉴赏价值,那么这种艺术形式最终一定会走向衰落,保护、发扬、传承印钮艺术雕刻技艺,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姚仲达说道。
此番盛会,宁波市原副市长徐杏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韩小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著名寿山石文化研究专家方宗珪,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章团,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二级调研员吴维敏,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蔡毅,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主任瞿述勤,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蓝泰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盛会之上,姚仲达手持一尊名为“獬豸”的作品,并将其赠予天一阁,这件作品灵感来自天一阁东明草堂照壁上的形象——这是姚仲达向历史的致敬,也是他自己对“守正创新”四个字立下的铮铮誓言。
展览过程中,姚仲达师生创作的260件套印钮作品主题包罗万象,尤其是取材于诗经的主题对章印钮作品《诗鹿呦呦》,焕发着沉稳但夺目的光彩,这次展览,是姚仲达先生创作与文化传播理念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寿山石印钮雕刻文化的一次饕餮盛宴。
在姚仲达的理论研究中,他十分强调用比例和色彩来营造文化交融上的反差,突破印钮雕刻的传统造型逻辑,将当代审美融合与传统刀法中,立造型之美。打破传统艺术形式中的基本对称结构,转而追求“意”上的平衡而非“型”上的对称,利用倾斜与重力视角的组合,营造更加和谐、更加具有美感的平衡效果,以重力的分布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分布,真正做到了启发性鉴赏。同时,深入研究章体、印钮的结构与量感,尽可能地在方寸之间表现作品本身的力量感与主题本身喷涌出纸面的生机,让小小的印钮在观感上产生大型雕塑的现代美感。“印钮的雕刻艺术,其根本是三位一体的时空艺术,虚实的结合如同笔墨山水中的留白,不依靠其他元素烘托,依靠作品本身的结构特性完成虚与实的映衬,把作品的本味、韵味在构型中补充完整,这种具备的传统写意技巧与当代写实技巧的艺术风格,是寿山石印钮雕刻过程中应当进行的改革,甚至这种改革应当推而广之,引申到更多的实体艺术形式中去。”姚仲达解释道。
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作品,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姚仲达的作品《文房清供》《龙生九子》、《文玩雅玩》荣获第三届、第七届、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与特别金奖、《寿山石印章》荣获“2006中国玉石雕扬州玉缘杯金奖、《玺印春秋》荣获福建省文化厅主办寿山石艺术家作品展金奖、中国寿山石晋京大展金奖、《印钮十八式》荣获福建省争艳杯金奖、《文房雅玩》荣获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民文协、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民间大美佳作展”金奖、獬豸印钮和多件设计稿被天一阁博物院展览与收藏、《虺虺共舞》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文玩作品《螭虎笔舔》被福建省博物院收藏、印钮作品《玺印龙钮》《神龟钮对章》两件收藏于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寿山石动物作品《骆驼文镇》收藏于罗源工艺美术 珍品馆、多本书集藏于福建省图书馆。
社会责任的担当是艺术价值传承的另外一种更为宏大、具体的形式,姚仲达在2011年至2016罗源慈善总会参与“罗源春天 助学活动”资助罗源寒门子弟。还与北京瀚成拍卖,嘉德拍卖,匡石拍卖,福建东南拍卖等多家拍卖公司签约艺术家与作品拍卖。在这种文化引领之下的善意,是艺术价值的一次升华,一次扩张。
问石论艺的道路上,姚仲达完成的是技法的传承与融合当下的深度创新,而在问迹论心的道路上,姚仲达先生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摆脱了匠气,但传承了匠心,他在孜孜以求之时,在完成在对自己内心的拷问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好的传承——这种传承的意义,不是得多少奖、出多少书,而是在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信仰之时,姚仲达先生这样的艺术家用双脚踏出的每一个足印,用刻刀雕出的每一种风华。